Category Archives: economy

比特币的价值被高估了吗?

假如将比特币看成一样商品,那么作为商品不能偏离它的使用价值,而比特币目前最为人所提及的就是它的“交易”、“投资”、“贮藏”等属性,所以比特币其实更像一种货币,虽然它既没有贵重金属的天然属性(不过有许多国家将比特币归入大宗商品或虚拟商品),也没有国家或者机构来强制保证其币值。 如果将比特币看成一种货币,由于比特币的总量固定,供给越来越少的特点(挖矿算法的原理决定的),会使得比特币的币值越来越高。而按照“格雷欣法则”,当法币与比特币同时合法流通时,由于比特币的币值不断上升,法币的币值不断下降(正常国家经济发展时一般伴随着通货的膨胀),这时比特币相对于法币就是“良币”,法币相对于比特币就成了“劣币”,那么必然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也就是大家会更多地囤积比特币,而不愿意将比特币投入流通领域。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按照这比特币8年翻了780万倍的涨幅来看,这几年愿意将比特币拿来换披萨或者其他消费品,勇敢地走在“支付革命”前沿的同学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之后,假如比特币的升值预期还在,大家肯定不会愿意将它拿去交换商品,而是囤积起来等待升值。 2010年一名程序员用10000枚比特币买了两块披萨 这样就仿佛成为了一种悖论:假如比特币一直有升值预期,那么大家最初对它的期待(成为一种新的支付手段)就会因为比特币无法进入流通领域(不是因为法律的阻止,而是市场上人们自发的行为)而永远无法实现。所以对于真正的比特币的信徒(希望比特币成为未来的投资手段)来说,比特币自身的价值不断上涨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比特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的价值目前其实并未明显体现,那么支撑比特币目前不断企高的估值的基石又是什么呢?难道真得如很多人说得那样,这次又是一次类似于荷兰郁金香泡沫一样的庞氏骗局?当没有新人入场接盘时,比特币的币值就会轰然崩塌么? 其实比特币目前并不只是用于虚拟的炒作,目前在黑市,比特币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是的,比特币在这时体现出了它的支付价值)。比如今年在150个国家爆发的“勒索病毒”,其索要的赎金就要求比特币的方式来支付,比如曾经是最大暗网交易网站的“丝绸之路”网站的管理者就称比特币是让“非法生意成为可能的关键”。可以想象,这么一种不记名、无法追踪的货币,对于非法交易的支付手段来说,称得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升级。所以比特币最基础的价值支撑其实就在于其可以作为黑市交易的一种支付手段,这使得只要使用比特币的黑市交易继续存在,比特币就很难跌到一文不值,而只要使用比特币交易的黑市贸易越来越多,就意味着比特币的估值底部会不断升高。这也许也是当今很多投机者敢于持续追高的底气所在。 所以,要解答“比特币的价值是否被高估”这个问题,就得看现在黑市的交易规模有多大,以及是否有其他数字货币也在为黑市所承认,从而与比特币形成竞争了。

Posted in economy, essay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元真得会一直涨下去么?

对于几乎握有无限印钞权的美联储来说,这几年的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资本强权。08年金融危机,美帝放水印钞开始QE,按照“股票的理论价值=股票的股息红利收益/市场利率”这个公式,市场利率因为放水下跌,股票的价值自然会上升,于是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的实体经济一路下行,股市却一路上行,资产泡沫不断吹大。

Posted in economy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学区房的神话

学区房的不败“神话”其实已经延续了有一些年头了,在最近的一波一线城市房价的疯狂上涨中,学区房再度充当了龙头老大,并且在两会记者提问环节,成为了被记者用来“围堵”教育部长的一个话题。 支撑天价学区房不断上涨还能持续换手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学区房的神话能永远延续下去?其实仔细分析学区房背后的买卖逻辑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学区房最主要的使用价值,或者类似上面所贴每平米45万元的标价所标的的,其实早就不是居住功能,而是“学区”所代表的上名小学的名额。也就是说平米单价是没有参考价值的,总价标定的就是这个“上学名额”的价值,所以不管是13平米还是20平米,假如这个学位的价值是600万(我们假定13平米的房子对于购买者而已基本已经没有居住价值了),那么两个房子都卖600万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学区房价格的第一条逻辑,在学区房的概念刚刚出现的时候,这条逻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当一个学位卖到600万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从市场的角度看实验二小的名额真得就值600万元这么多么?媒体曾经曝光过倪萍的儿子所上的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一年学费也不过17万,陈凯歌的儿子曾就读的北京哈罗国际学校也不过20万一年的学费。600万拿出一半已经可以在这些顶级国际学校从幼儿园上到高中了。所以这条逻辑在学区房的房价冲到新高之后已经无法继续成立了。 于是引出了第二条逻辑,那就是学区房的投资价值。对于很多商品来说,存在一个折旧的问题,比如二手车,它的价值肯定会比新车打一些折扣。二手旧房同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比同一地区的二手新房来得便宜一些(一手新房因为期房折价和政策调控的原因,不在讨论范围)。但是对于学区房来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性,就是它的主要使用价值(学位)是不会因为被使用而贬值的,这使得它具有了某种“硬通货”的属性。类似于股票和贵重金属(股票的内在价值不会因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而发生改变),于是学区房也就成了一个极佳的投资品。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今天以600万买一个学位,然后过10年等小孩上完学之后,再以一个更高的价格卖出去,那么你最后的收益就是一个学位(免费)+售卖的差价,唯一的代价就是600万的现金流被占用了一段时间而已(如果利用贷款做杠杆,代价更小,收益更高)。 反过来看,由于这第二条逻辑,导致学区房的估值逻辑就变成了:只要买得起就一定要买,而多少价格其实并不重要,并且尽量使用杠杆。因为学位已经变成免费了,而未来一定上涨的预期导致这笔交易还将获取一笔投资的收益。反应快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博傻游戏(或者叫庞氏骗局)。学区房的这种投资属性,按照第二条逻辑也必然使它迟早进入这个游戏的轨道中去,这是学区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然要面对的命运(哪怕当时附带的学位价格比国际学校还低很多,哪怕很多人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天价学区房现象其实恰恰是是在这个游戏中学区房完全褪去了使用属性,露出其本质的表现。 而历史上所有的博傻游戏都是会被终结的,因为击鼓传花的筹码不可能无限上涨,终结游戏的条件就是当学区房贵到无论如何使用杠杆,都没有足够的人来接盘的时候。当然这是终极条件,事实上一般地在远未到达终极条件之前大部分的博傻游戏都会提前结束。对于学区房而言,只要类似“多校划片”之类的政策出台,打破了学区房的“硬通货”属性,泡沫便会提前破裂。这一天也许会比想象得更早到来(已经买了学区房的朋友不要打我……只要泡沫一天没破,价格应该还是会持续上涨,理论上这种交易永远都可能获利)

Posted in economy | Comments Off on 学区房的神话

股票定价的逻辑

近一年股市很火,网上、朋友圈了也出了许多文章来论股,有些太忽悠了,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写点科普文,水平有限,尽量把基本的概念说清楚。

Posted in economy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